2008年3月27日 星期四

美學的經濟



書名:美學的經濟-台灣社會變遷的60個微型觀察
作者:詹偉雄(數位時代雙週-總編輯)
出版:風版者出版(藍鯨出版)
初版:2005年7月
設計:王志弘設計的封面和內文版型,楊芩雯與劉穎蓁細心編輯

白色iPod為何熱賣?郭台銘與尼采有什麼關係?
如何理解「美學」和「風格」的經濟價值?
什麼是「全球城市」?
「設計」為何是21世紀國家的「國力指標」?

台灣的經濟、企業、工作者,正面對眾多的關鍵選擇---
如何由「製造業經濟」,進化到「知識經濟」或「創意經濟」?
如何由「專精代工」,過渡到附加價值更高的「品牌」或「設計」?
如何由「紀律的個人」,變身成「美感的個人」;由「勤奮生產者」,轉化成「自由消費者」?

<美學的經濟>這本書,不是財經論文,而是財經散文,
它無法提供標準答案,但它有60個不同思考的方法、新鮮的觀察角度、跨國採訪經驗的衝擊,幫助你面對變遷的台灣與自己的人生之時,能激燙出更多的想像力。
...............................................................................


  台灣經濟的未來會往哪裡去,沒人說得準,但可以確定的是:再也難回到製造業主導的昔日了。理由很簡單:在中國崛起之後,「製造」的報酬基準點一下子拉到最低,除非我們願意大幅降低所得,否則就無法再靠製造業,拼各種政治人物的口號經濟。

  對於西方,或高所得國家來說,由於有了「中國」或「東歐」這兩個世界工廠提供製造服務,這些社會裡的經濟活動,自然而然,就把重心由「生產」轉到「消費」(當然,我的老師葉啟政會說:還有更多原因,促成了由「生產」向「消費」的移動,容後再表)。 這是一個天翻地覆的轉變,自十九世紀大規模工業革命以來,這是工業化國家第一次把「生產」從發展的agenda上移開,連帶地,人們的心智、學術、社會實踐、日常生活、制度等各層面,都開啟了大胎動。

  九○年代到今天,這些富裕國家社會變遷的最大特色,就是人人「學習如何花錢」,或者是「如何透過花錢,來賺錢」。這個過程,許多人稱之為「消費社會的崛起」,不管這字眼在老一輩、勤儉持家的人耳中聽來多麼刺耳。

  而「消費社會」是透過哪種機制,和我們日常生活搭上線?我的觀察是:「美學」。過去,這個字眼是哲學系裡的課程,但今天,人人都會使用──雖然未必能理論化它,但光憑個人的敏感和可感經驗,加上日常的學習,已完全足夠提供消費社會自我繁殖和成長的能量,更何況──有愈來愈多的媒體,來教你各種的「美之可能」、「美的知識」(很多人看《壹周刊》,是看它精采的各種「消費故事」和「配比建議」,而非「八卦」)。

  舉例來說:很多上班女生都有超過30雙的鞋子,男生有超過30條的領帶,這些「裝備」能幫助你「理想化」今天的自身意象,你希望今天是這樣或那樣地,被同事、長官、客戶或外遇情人如此看待,由一雙鞋子和一條領帶起,你每天都可創作不一樣的自我。

  乍看下——美學的經濟,看來棒極了;但其實它是種「悲喜交集的福音」,它的內涵中有更多的壓力、創傷和苦痛,當「創作自我」變成一種義務(老闆天天指著你:「要給我有創意一點!」)當你的企業因「市場fashion化、蜉蝣化」而疲於奔命,當女人和男人的櫃子,再也裝不下由賣場帶回來的行頭,你會發覺:工作、人生,都需要重新思索。

  這本書是我自己的思索歷程,它最早、最早的緣起,來自於九○年代中期的某一天,我在購買某一件商品時,突然發現:就在簽下信用卡帳單的那一刻,方才所有的購物快感,居然一下子消失無蹤了……(這歷程我老婆可作證)。由這個很私我的出發點,延伸向全球化社會和經濟,由消費開展到工作(甚至波士頓紅襪隊)從工業設計、品牌工程,過渡到美感、快感、風格的社會。

  這是一本middleware借用IBM軟體事業群的概念-在操作系統軟體和應用軟體間,搭個可互相理解的中介平台)概念的書,嘗試在西方理論和台灣生活,當個轉譯者,議題雖然雜七雜八,但思索的線路是單純的:我們如何面對眼前非常熟悉、卻又高度陌生的世界。

http://blog.chinatimes.com/wh_chan/archive/2005/08/02/8823.html

............................................................................................

美學:是以對的本質及其意義的研究為主題的學科。美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
美學一詞來源於希臘語aesthesis。最初的意義是「對感觀的感受」。由德國哲學家亞歷山大‧戈特利布‧鮑姆加登首次使用的。他的《美學(Aesthetica)》一書的出版標誌了美學做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產生。
  直到19世紀,美學在傳統古典藝術的概念中通常被被定義為研究「美」(Schönheit)的學說。現代哲學將美學定義為認識藝術,科學,設計和哲學中認知感覺的理論和哲學。一個客體的美學價值並不是簡單的被定義為「美」和「醜」,而是去認識客體的類型和本質。

  傳統美學的任務,是研究藝術作品作為「美」的永恆的不變的標準。德國理想主義的形上學美學被認為是當時唯一標準的美學。在此條件下, 發展出兩個分支:心理美學和美學。美學(感性)的認知在很長的時間被認為是理性認知的對立面。 這個觀點被現代的新觀點所取代, 即這個對立面是不存在的, 理性的認知是必然通過感性的認識過程而被認識的。尖銳的邏輯學也能同時成為很高的審美價值。

經濟:是對物品的生產流通交換消費等諸活動的總稱。
現代經濟伴隨著貨幣。當中被生產、流通、交換的物品被稱為商品,其中既包括蘋果和衣服等的物品,也包括法律諮詢、郵政遞送等的服務,還有證券等的權利,以及信息。

........................................................................................

目次

第一章:美學的經濟

第二章:新消費社會

第三章:創新方法論

第四章:全球化衝擊

第五章:人文的思索

美學的經濟-探索台灣新興的「消費社會」

  台灣各大科技公司,近年紛紛投資設立工業設計中心;市場裡,各種不同生活美學的商品蜂擁出現;新落成的百貨公司和Shopping Mall,一間比一間更大,也更時髦;愈來愈多台灣人因自己「無法審美」而焦慮......,種種的跡象都顯示:台灣不論由生產端到消費端,都進入了一個美學經濟體的新社會。

  相信你已經感覺得到,「美感」(sense of beauty)這兩個字,已經成為工作場所裡的最新流行詞彙。

蘋果電腦的iPod熱賣、新力的產品有著一群鐵齒的顧客、運動鞋品New Balance二○○五年推出了新款復古慢跑鞋,一雙叫價兩百美金。這些都是台灣ODM廠家的主力產品,台灣還要持續接單,就必須弄懂產品吸引消費者的「美學要素」在那裡,才能定出零組件生產規格,以及後續的標準製造工序。

學美的社會

  一個社會愛美或不愛美,跟GDP有關係嗎?當然有!

  東京的書店裡,光是針對十五到五十歲的女性「選衣服」的雜誌,就超過四十種(那就更別提另外三十多種讓男人買「行頭」的雜誌了),正因為日本人愛美,養活了印尼上千萬人口;就因為日本人愛美,所以日本的某些工業主宰著世界消費市場。以影像工業來說,日本人對視覺的纖細苛求,使得他們的電視、攝錄影機、數位相機、印刷機都執世界牛耳,為日本賺進大批外匯。在東京六本木深夜書店「洋書abc」買時尚雜誌的年輕人,不少都是Sony、Canon、 Panasonic熬夜加班發想創意的工業設計師。

  印尼人伐木、日本人買雜誌、歐洲人用SONY攝影機,全球好大一部分的GDP,就在格林威治時鐘的各個時區裡,同時翻上兩番。

  對日本人來說,「美學」意味著一種「物件和意義」的合諧關係,日本人穿衣服、買東西、設計產品、談吐舉止,所有的行為和消費,都對應著他們認為的「合宜價值」。舉例而言:日本的懷石料理僅供小口品嚐,因為它要求味覺只有在專一的、深情的咀嚼中,才能感受廚師料理食材上百道程序所呈現的無盡真理,這是一種對「達人」的回報。

  或許可以這樣說:台灣經濟的命運,依靠著接下來社會大多數人對日常生活方式的決擇-好好品嚐一餐懷石料理,可比囫圇吞碗陽春麵,更有益於你和千萬人的未來人生哪......。

【註:國內生產總值(英語:Gross Domestic Product,英語簡稱GDP;亦稱國內生產毛額、本地生產總值),是一個領土面積內的經濟情況的度量。

設計力,就是國力!

  全世界的經濟強國,都擁有自主的工業設計能力,國民所得二萬美元以上的富裕社會,沒有一個不是創意產業的社會。當台灣要轉型、躍昇、起飛,現在正是我們投資「設計能力」的時刻......。

  二十一世紀,設計能力主導國力的強度,更是有增無減。在波特進行十國研究的八十年代,眾多國家的核心產業因為「運送成本」、「資訊成本」和「勞動成本」的僵固化,還能長期享有不可取代的競爭優勢,譬如日本的電視機工業、歐陸的高級汽車工業,或者南韓的成衣工業,都是當年不可一世的昨日黃花。然而當數位科技將全球的零組件供應鍊透明串聯、中國大陸和東歐近八億的低成本營動力投入全球人力市場後,產業、全業和國家的核心競爭力也被迫開始進行重組,企業將「設計」和「製造」進行全球地理的再分工,蔚為波瀾。而國際間「國力」的判斷標準,也不再是「產品出口能力」而是「設計出口能力」。

  你說-在當今世界上,還有哪一個人比他更能席捲消費市場,讓我們得以確定汽車、以及單眼相機當今的流線長相?

  如果我們說:十九世紀是工業的年代,二十世紀是設計的年代,那麼二十一世紀就更是「設計爭勝」的年代,由電影<教父>的工業發芽場景,到三星發動設計的全球戰爭,由北歐設計立國到喬治亞羅輝灑的創意經濟疆界,種種世界經濟軌跡指出:台灣已經到了該抉擇自己下一步命運的時侯了。

  這真是嚴肅的使命,因為「設計,真的即國力!」

創新方法論-幸福感企業

  很多人都談「創新」,但,具體做法是如何呢?由不景氣中的成功企業來分析,創新其實說難不難,說簡單又極度不簡單。創新,其實就是創造顧客最新鮮的幸福感......。

什麼是「幸福感」企業?

  近年在數位相機市場竄起、曾於全球影印機市超越發明者全錄的日本佳能,即為「更快+更便宜+更好+消費驚喜」的贏家之一。

用盡心思,創造客戶幸福感

幽默是幸福的泉源

比顧客的需要,早一步

比「兵法」,不如比「心法」

最優先的任務,還是先讓一群「歡喜心,甘願做」的員工,現身在你的公司裡吧...。

...................................................................................

‧生活中的體驗,深刻的三件事‧

日本新體驗

  就拿今年寒假,第一次出國的經驗來說吧。我去-日本(也遇到了一個日本通導遊,把日本介紹的很透徹,因為,她本來是個日本留學生,接著當翻譯,再來就考上導遊。)

  日本人:冬天的日本是乾冷,但,走在街上的日本女生,幾乎看不見她們穿長褲,包的很緊的樣子。大部分的男女,各個都非常有型,很在乎自己出門的打扮。每個人都很有禮貌,也很守規矩。(每個人都很在乎「美」這件事)

  日本高速公路:1.是做彎的 2.機車可以騎(但,需要裝備齊全) 3.有家的地方都設有防止電磁波牆。

  1.如果台灣能把道路做得跟日本一樣平順的話,我想,機車的肇事路也就不會那麼高了。

  2.日本人做得機車是外銷,國人很少使用,因為他們覺得,機車是肉包鐵。所以,鼓勵國人開車,或是走路、騎腳踏車到地鐵站坐地鐵。他們的地鐵真的很方便(如果台灣能這樣,就不會常常看見社會新聞-機車騎士被汽車撞倒在地上被拖行了。)

  日本的樂園(迪士尼、kitty)的工作人員,每個人都很有服務熱誠,感覺在那裡上班,怎麼樣都不會累。而且,每到一個站,那裡的工作人員都有專屬的服裝,加上,幸福洋溢的笑容。當機器要開動的前幾秒,工作人員就會很開心的(感覺出自真心,不做作)跟你說「掰掰,玩的愉快」。整天這樣玩下來,雖然都要排半個小時以上的隊伍,但,還飯店的時候,心情還是覺得很愉快!還有、還有,他們的每一個遊樂器材,都像是新的一樣,保養的很好、很完整,一點也感覺不出來有灰塵,或是有皮脫落,有機器在裡面,感覺就像真的動物,真的人物打扮的。不像台灣的遊樂園老闆,到日本去學別人的東西,又不好好學習,做出來的東西又都看得出來不精緻(幸福感企業)

10元商店v.s彩遊館(大創百貨)

  近一年來,十元商店紛紛在我們的生活周遭崛起。十元商店雖然東西都是十分便宜,由於利潤低,東西多,店面也都沒有裝潢,隨便一個店面就可以賣東西,有的店在馬路邊,東西上也怖滿了灰塵。不禁要想,台灣的設計力到那裡去了呢?為什麼,日本的彩遊館(大創百貨)還是感覺較有設計感呢?

  彩遊館的東西,都以每樣39元或49元的價位,也不會很貴,但,都會令人想多待在裡面一會兒。因為每個東西都是那麼可愛、那麼有設計感、那麼的色彩繽紛。有的更是made in japan。

  台灣的設計人才,真的要好好站出來,替台灣做一點貢獻,增強我們的國力吧!

.................................................................................

2008年3月26日 星期三

中國與日本的顏色?

日本:紅色是一個有著相當重要意義的顏色。
  日本人一般情況下在生前就會為自己買好墓地和墓碑,如果還在世的話。墓碑上就會用紅色寫上名字。如果去世的話,墓碑上的紅字就會改成黑色。
紅色,在某些佛教派別被作為教徒長袍的顏色。
  另外,在日本紅色是一個非常神聖的顏色。日本的國旗是用紅色代表太陽的顏色,而不是用黃色或是桔紅色。
  然而在中國,紅色並不代表神聖皇族的顏色,黃色、金色則被認為是代表皇族的顏色。

  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不同點是在日本信號燈的顏色被叫作紅、黃、藍而不是綠(實際上是藍或是綠)。因而,日本教育小孩子是紅燈停(禁止)、藍燈行(可行)。正是如此,中國所叫的兒童不宜(黃色電影西方國家則叫作藍色電影),被日本人稱之粉色電影(兒童禁止)。

  顏色通過自己的方式來展開它的本質,儘管日本茶的顏色是綠色而不是棕色,但是我們所說的棕色日本語里還是被翻譯成茶色,黃色則被稱作木色,桔色原本是由一種日本桔子的顏色而來,後來被英文的橙色所代替,還有桃子的顏色是粉色,所以日本人把粉色稱為桃色。



  中國人用紅色來表現民族風貌,紅色代表著熱情、勤奮、能量和愛情等諸多意義。
  中國人天然適合紅色從技術資料上講,通過對中國人皮膚的測試,60%以上的人群屬於暖色系列,即所謂的黃、橙、紅等色範疇。中國人天然適合紅色從技術數據上講,通過對中國人皮膚的測試,60%以上的人群屬於暖色系列,即所謂的黃、橙、紅等色範疇。   
  在這個範疇裏面,對於穿衣的搭配上而言,這種膚色的人穿紅色最漂亮,而咱們的近鄰日本,雖然同屬於亞洲人種,但由於膚色的微妙差別,最適合穿淡紫等偏冷的顏色。在這個範疇裡面,對於穿衣的搭配上而言,這種膚色的人穿紅色最漂亮,而咱們的近鄰日本,雖然同屬於亞洲人種,但由於膚色的微妙差別,最適合穿淡紫等偏冷的顏色。
  其實從古代起,聰明的國人就會利用紅色了。其實從古代起,聰明的國人就會利用紅色了。 他們在皇族中推崇紅色,紅色象徵著特權與富足,在公用印章上更可以見到紅色,這時的紅色代表了更多的自信與權威和不可侵犯。他們在皇族中推崇紅色,紅色象徵著特權與富足,在公用印章上更可以見到紅色,這時的紅色代表了更多的自信與權威和不可侵犯。
  與此相對,老百姓普遍穿灰、黑、藍等色,但是在建築上,窗框、門框等需要勾勒輪廓的部分總是用紅色來裝飾,象徵一種富貴與吉祥。與此相對,老百姓普遍穿灰、黑、藍等色,但是在建築上,窗框、門框等需要勾勒輪廓的部分總是用紅色來裝飾,象徵一種富貴與吉祥。 中國人愛穿紅色也是因為紅色是最能照耀他們的色彩,它本身傳遞出來的熱情等特質,在世世代代中國人心中擁有不可代替的主導位置。中國人愛穿紅色也是因為紅色是最能照耀他們的色彩,它本身傳遞出來的熱情等特質,在世世代代中國人心中擁有不可代替的主導位置。
  紅色是最容易被視覺收到的色彩紅色是最容易被視覺收到的色彩 色彩的語言就是語碼資訊,是色彩傳遞出的語言的翻譯,在心理治療上應用頗多。色彩的語言就是語碼資訊,是色彩傳遞出的語言的翻譯,在心理治療上應用頗多。 在所有的色彩中,衝擊波最強的是紅色,那麼有力、強烈,所以許多標誌的用色都首選紅色,在世界各國的國旗中,80%的國旗都有紅色;傳說在古代的競技場表演前,被關進紅色屋子的角鬥士要比其他選手發揮得更出色。在所有的色彩中,衝擊波最強的是紅色,那麼有力、強烈,所以許多標誌的用色都首選紅色,在世界各國的國旗中,80%的國旗都有紅色;傳說在古代的競技場表演前,被關進紅色屋子的角鬥士要比其他選手發揮得更出色。 是紅色點燃了他們的鬥志、激起了熱情。是紅色點燃了他們的鬥志、激起了熱情。
  要是尋究紅色深入人心的起源,還應該感謝染色技術。要是尋究紅色深入人心的起源,還應該感謝染色技術。 由於當時的顏料都是用自然的材料提煉而成,也叫做自然色。由於當時的顏料都是用自然的材料提煉而成,也叫做自然色。 在古代,紅色的自然色染色技術發達得最早,是那時生產力有限條件下最容易配出來的顏色。在古代,紅色的自然色染色技術發達得最早,是那時生產力有限條件下最容易配出來的顏色。
  在熱帶和亞熱帶的光照下,紅色是最易被視覺收到的色彩,因為這種奇妙的現象,蜜蜂采紅色花花粉的機會明顯大於其他種類的花,在這個地理區域,紅色的花分佈最廣,數量也最多,蜜蜂幫助了紅色的早期流傳。在熱帶和亞熱帶的光照下,紅色是最易被視覺收到的色彩,因為這種奇妙的現象,蜜蜂採紅色花花粉的機會明顯大於其他種類的花,在這個地理區域,紅色的花分佈最廣,數量也最多,蜜蜂幫助了紅色的早期流傳。

http://3web.ne.jp/english/jpncntrl_china/color/color_exp_g.html

http://translate.google.com/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306081301779.html&sa=X&oi=translate&resnum=5&ct=result&prev=/search%3Fq%3D%25E4%25B8%25AD%25E5%259C%258B%25E7%259A%2584%25E7%25B4%2585%25E8%2589%25B2%25E4%25BB%25A3%25E8%25A1%25A8%26complete%3D1%26hl%3Dzh-TW

.....................................................

符號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符號學廣義上是研究符號傳意的人文科學,當中含蓋所有涉文字元、訊號符、密碼、古文明記號、手語的科學。可是,由於含蓋的範圍過於廣濶,在西方世界的人文科學中並未得到重視,直至結構主義在二十世紀下半期興起,以《Tel Quel》雜誌為號召的哲學家,為了反對讓-保羅·薩特存在主義,則大量引用俄羅斯在共產革命前的一系列,有關符號在文化上的再現過程的研究,故此,正式出現當今所指的符號學,要算到一九六零年代。
現代符號學另一個強大的源頭是世紀初瑞士語言學泰斗索緒爾的教學講稿 ﹣﹣ 《普通語言學教程》,索緒爾將符號分成 意符 Signifier 和 意指 Signified 兩個互不從屬的部份之後,真正確立了符號學的基本理論,影響了後來李維史陀羅蘭·巴特等法國結構主義的學者,被譽為現代符號學之父。
以文化為研究範圍的是現代符號學的特質,當中包括了
民謠學 Folklore Analysis
人類學 Anthropology
敍事學 Narratology
言談分析 Discourse Analysis
神話分析 Semiotics of Myth
藝術符號學 Semiotics of Art

................................................................

瑞士索緒爾符號學 (1906年)
Ferdinand de Saussure索緒爾是瑞士開創現代語言學(linguistics)先河的語言學家,他本身並沒有作品傳世,目前有名的《普通語言學教程》是索緒爾的教學講稿,由兩位學生組合編輯而成。現代符號學(Semiology or Semiotics)的詞語語源也是索緒爾按希臘語的「符號」衍生出來的用語。索緒爾建立的符號學是作為一種對人類社會使用符號的法則進行研究的科學,有別於傳統語文學(philology)對語言的歷史演變進行歷時性(diachronic)研究,現代語言學集中處理在當下時空之中,語言內部的指涉法則,這種共時性(synchronically)的研究是索緒爾開創先河的提法,往後影響了法國的結構主義語言學、英國哲學家維根斯坦、美國衍生語言學家諾姆·喬姆斯基等。
由於索緒爾把語言符號分成兩部份來處理,為研究文化符號或者意識型態的學者,提供了有系統的分析方法學八十年代九十年代間,在歐美文化批評界符號學盛極一時。到目前為止,全球學院訓練的文化批評者仍有不少使用符號學方法進行文化現象的結構分析。

索緒爾符號學的特點是
單一符號(sign)分成意符(Signifier)和意指(Signified)兩部分。意符是符號的語音形象;意指是符號的意義概念部份。由兩部份組成的一個整體,稱為符號。
意符和意指兩者之間的關係是武斷性(arbitrariness),沒有必然關連。例如英文中的 "tree" 的發聲及串字組合,因約定俗成的習慣被指涉為 "一種以木質枝桿為主體的葉本植物" 的概念。

符號學中的界定:詞彙術語
  對於今日在符號學領域中所使用的「術語」,往往在各理論家之間意義上有些許的落差,而此一情形可能會在深度閱讀時產生混淆,所以在對各論述深入閱讀前,我大致上對符號學的「術語」作一大略地說明。

Semiotics 符(記)號學:研究記號的 a.本性和種類 b.意指什麼 c.如何被使用 d. 如何產生預期的結果或交流預期的意義。

Semiology 符號學:隨著布拉格學派的著作,「結構主義」一詞變得和「符號學」(semiotics)一語合併。意指對符號的系統研究。

Semiosis 記號、指謂:源自希臘詞semeîon(作為證據的標記)。涉及兩個層面:a.作為符號發揮作用的過程。 b.符號產生的理解狀態(行為、回應)。

Sign 記號:代表其他事物的任何東西,如「門鈴聲,表示有人站在門邊的記號。」(指示意義)

Signal 信號:一個記號:a.用來通知一些事情的記號。 b.用來開始活動的先前約定記號。(指示動作)

Signifier 符徵∕能指:一個聲音意象,或其書寫的對象物。

Signified 符∕所指:觀念或意義。Signification 意指、正確意義:a.某件事物的意義。 b.給意義於某件事物的活動。通過使用符號、記號、姿勢等使意義為人所知。



分類式的符號學:皮爾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 1839-1914)
  皮爾斯是一位實用主義的符號學家,他認為「邏輯」這一個術語廣義地來說,是一般的符號學(general semiotic),就是並非純粹只關於真理,而且也是符號之所以成為符號的條件。對其所提出的符號學理論,我以圖表加以說明之。

皮爾斯的三種符號三分法摘要


性質符號Qualisign
單一符號Sinsign〔作為符號的事件〕
律法符號Legisign〔每種約定俗成的符號〕



圖像Icon〔具有其指示對象之性質〕
指標Index〔一種藉由被對象所影響而指示該對象的符號〕
象徵Symbol〔一種約定俗成的符號〕



可能符號Rheme〔它代表一個可能的對象〕
真實符號Dicent sign〔對象實際存在的符號〕
論證Argument〔法律符號〕




http://page.phsh.tyc.edu.tw/downtext/upload/%B2%C5%B8%B9%BE%C7.doc
........................................................

2008年3月13日 星期四

書1-創意黏力學



  
書名:創意黏力學

作者:Chip Heath (奇普‧希思) & Dan Heath(丹‧希思)著 / 姚大鈞 譯

出版社:大塊文化

編輯筆記:為何有些概念較其他的更具病毒性?偽概念何以能取代真概念?謠言為何不需要廣告費就能迅速擴散?童話何以能夠舉世傳頌代代相傳?多年來,作者不斷尋求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如何讓別人懂得我們的想法,讓他們不僅銘記在心,由心動變成行動?這就是本書的主旨:為什麼有的構想能成功,有的卻不行?如何巧妙設計某個訊息,足以攫取人們的注意力,讓訊息伴隨著他們,進而慫恿他們採取行動。這讓即便是做普通工作的普通的你,也能產生必要的影響力。從謠言、童話、都會傳奇等作者稱之為「天生具有黏力」的創意,可以歸納出創意黏力學的六大要點,它們必須具備以下條件:簡單、意外、具體、可信、情緒、故事。

  一翻開目錄,就知道這本書它已經吸引我了!果然老師介紹的沒錯!果然買老師介紹的書都不會後悔(不是拍馬屁,是因為之前有相同的經驗,再買這本書只是更加確定而已)。才看了引言,就開始覺得它有趣了 「為什麼?因為腎臟被盜比別的話題更有賣點嗎?那麼,一個有意義的真實想法到底有無可與這個虛構的想法同樣地有效傳播開來呢?」(p.11)
  故事是:大衛到大西洋去跟客戶作重要的面談。事後,上機前還有點時間打發,就到附近酒吧喝兩杯。剛一杯下肚,有個漂亮的女人走過來,說想請他再來一杯。他受寵若驚地回道,當然好。之後就什麼都不記得了。應該說,那是他醒來之前還記得的最後一件事。醒來不知身在何處,躺在一間旅館的澡缸裡,身上蓋滿了冰塊。他發慌地四處張望,想要搞清楚身在何地,如何至此。就看到一字條:「別亂動,撥一一九。」。後來,發現自已背後伸出一根管子,他的一顆腎被人偷走了。

  這個盜腎的故事,具備有三個核心要素:一、下了藥的酒,二、放滿了冰塊的澡盆,三、你的腎被偷了的那個最後關鍵句。

  盜腎就是一個會黏得住的故事。我們聽得懂,也記得住,之後能再轉述。另外,若我們相信它是真的,它還有可能永久地改變我們的行為,至少,在漂亮的陌生人請我們喝酒時,我們會三思。

  為什麼只是個謠言?偷腎就偷腎,為什麼還要這麼好心的告訴你打一一九,還把你的身體全部冰在冰塊的浴缸裡呢?而,我們卻能被這個謠言黏住,輕易的向朋友訴說。

  


2008年3月7日 星期五

關於「我的名字」

字典上查到的意思

雯:成花紋的雲彩 the coloring on the clouds

琪:翠玉、白色的寶石a piece of jade; a white gem

感覺都很美~(我再打電話給老媽詳問一下好了。)

我想,我的名字很難讓人記住,也沒什麼外號

國中同學都叫我「琪~」。老媽都叫「琪a~」

再來就是「琪琪」,接著普遍是叫「雯琪」了。

比較好記一點的,可能就是「丁小雨」「小叮鈴」(基本上,這兩位的特質都是『大頭』),哈。

波蜜-12個議題(草稿)

  • 與另一廠牌的比較(味全蔬果579)
  • 單種口味(蕃茄汁、柳丁汁...)
  • 包裝
  • 成份
  • 廣告
  • 價格
  • 五行(木、火、土、金、水)
  • 代言人
  • 果汁攤
  • 老外
  • 風格偏好
  • 品牌形象

2008年3月6日 星期四

波蜜果菜汁

基本上,沒什麼意外的話(如錢帶不夠,或是那個地方沒有賣),我都會選擇波蜜果菜汁



公司資料

  • 公司名稱:久津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 發票地址:235 台北縣中和市橋安街35號9樓
  • 資本額:新台幣30億6,600萬元
  • 員工人數:300人
  • 統一編號:59003799

營運總部

  • 聯絡地址:407 台中市西屯區漢口路二段138號10樓
  • 聯絡電話:886-4-23128078
  • 傳  真:886-4-23129469
  • 網  址:http://www.bolife.com.tw/

關於CIS企業識別系統

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在國內稱之為企業識別系統,它包含理念識別(Mind Identity)活動識別(Behaviour Identity)、視覺識別(Visual Identity)。

  • 理念識別就是將企業經營理念與精神文化運用整體傳達系統,傳達給企業體或週遭的關係者及團體。

  • 活動識別就是透過企業活動如週年慶、親子活動、運動會…等各種活動提高企業形象。

  • 視覺識別就是透過企業標誌、標準字、標準色彩、標語、企業專用造型圖案,塑造整體形象、統一規劃視覺系統。

參考網站

http://knight.fcu.edu.tw/~d8815900/second.htm

http://140.125.151.167/pdq/cf15.html

何謂視覺傳達設計?

  視覺傳達設計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Visual Design),是利用文字、符號、造型來創造一個具有美感、意象、意念的一種視覺效果,透過這個視覺效果,而達到溝通傳達的目的。

  主要以圖像的方式補足語言傳達的不足,以傳達清楚明確的溝通意義。在視覺傳達設計的運用上有多種如海報、宣傳單、產品包裝、網頁設計、書籍至各類影像…等範圍,範圍廣泛且依其特性也都有不相同的演譯方式,在這麼多的需求之下,視覺傳達設計分科可為這些不同性質的傳達方式作一個整理與統整。

  做為人類與外在世界溝通的五大知覺之一,視覺的重要性自不代言,對於視覺作用的生理過程或心理轉化皆廣為各方學者進行研究。然而,隨著全球經濟體系的緊密連結以及科技視訊的超速發展,人類的生活急遽複雜化,影像 (images) 成為後現代社會中主控資訊傳遞的重要媒介。

  證諸人類發展史,人類所遭逢的視覺刺激於此刻達到前所未有的巔峰,也比以往的任何時代更加倚賴視覺去認知外在世界。也就是說,視覺對於人類而言,不再僅是用以感知外在世界的知覺之一,而是賴以建構並判斷外在世界的五大知覺之首 (Mirzoeff, 1999)。有鑑於視覺影像對於建構/解構社會生活暨文化現象的力量,許多學者重新審視「視覺」在今日社會環境下所具備的積極功能,「視覺文化」之概念乃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



參考網站http://knight.fcu.edu.tw/~d8815900/second.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