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經濟的未來會往哪裡去,沒人說得準,但可以確定的是:再也難回到製造業主導的昔日了。理由很簡單:在中國崛起之後,「製造」的報酬基準點一下子拉到最低,除非我們願意大幅降低所得,否則就無法再靠製造業,拼各種政治人物的口號經濟。
對於西方,或高所得國家來說,由於有了「中國」或「東歐」這兩個世界工廠提供製造服務,這些社會裡的經濟活動,自然而然,就把重心由「生產」轉到「消費」(當然,我的老師葉啟政會說:還有更多原因,促成了由「生產」向「消費」的移動,容後再表)。 這是一個天翻地覆的轉變,自十九世紀大規模工業革命以來,這是工業化國家第一次把「生產」從發展的agenda上移開,連帶地,人們的心智、學術、社會實踐、日常生活、制度等各層面,都開啟了大胎動。
九○年代到今天,這些富裕國家社會變遷的最大特色,就是人人「學習如何花錢」,或者是「如何透過花錢,來賺錢」。這個過程,許多人稱之為「消費社會的崛起」,不管這字眼在老一輩、勤儉持家的人耳中聽來多麼刺耳。
而「消費社會」是透過哪種機制,和我們日常生活搭上線?我的觀察是:「美學」。過去,這個字眼是哲學系裡的課程,但今天,人人都會使用──雖然未必能理論化它,但光憑個人的敏感和可感經驗,加上日常的學習,已完全足夠提供消費社會自我繁殖和成長的能量,更何況──有愈來愈多的媒體,來教你各種的「美之可能」、「美的知識」(很多人看《壹周刊》,是看它精采的各種「消費故事」和「配比建議」,而非「八卦」)。
舉例來說:很多上班女生都有超過30雙的鞋子,男生有超過30條的領帶,這些「裝備」能幫助你「理想化」今天的自身意象,你希望今天是這樣或那樣地,被同事、長官、客戶或外遇情人如此看待,由一雙鞋子和一條領帶起,你每天都可創作不一樣的自我。
乍看下——美學的經濟,看來棒極了;但其實它是種「悲喜交集的福音」,它的內涵中有更多的壓力、創傷和苦痛,當「創作自我」變成一種義務(老闆天天指著你:「要給我有創意一點!」),當你的企業因「市場fashion化、蜉蝣化」而疲於奔命,當女人和男人的櫃子,再也裝不下由賣場帶回來的行頭,你會發覺:工作、人生,都需要重新思索。
這本書是我自己的思索歷程,它最早、最早的緣起,來自於九○年代中期的某一天,我在購買某一件商品時,突然發現:就在簽下信用卡帳單的那一刻,方才所有的購物快感,居然一下子消失無蹤了……(這歷程我老婆可作證)。由這個很私我的出發點,延伸向全球化社會和經濟,由消費開展到工作(甚至波士頓紅襪隊),從工業設計、品牌工程,過渡到美感、快感、風格的社會。
這是一本middleware(借用IBM軟體事業群的概念-在操作系統軟體和應用軟體間,搭個可互相理解的中介平台)概念的書,嘗試在西方理論和台灣生活,當個轉譯者,議題雖然雜七雜八,但思索的線路是單純的:我們如何面對眼前非常熟悉、卻又高度陌生的世界。
http://blog.chinatimes.com/wh_chan/archive/2005/08/02/8823.html
............................................................................................
美學:是以對美的本質及其意義的研究為主題的學科。美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
美學一詞來源於希臘語aesthesis。最初的意義是「對感觀的感受」。由德國哲學家亞歷山大‧戈特利布‧鮑姆加登首次使用的。他的《美學(Aesthetica)》一書的出版標誌了美學做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產生。
直到19世紀,美學在傳統古典藝術的概念中通常被被定義為研究「美」(Schönheit)的學說。現代哲學將美學定義為認識藝術,科學,設計和哲學中認知感覺的理論和哲學。一個客體的美學價值並不是簡單的被定義為「美」和「醜」,而是去認識客體的類型和本質。
傳統美學的任務,是研究藝術作品作為「美」的永恆的不變的標準。德國理想主義的形上學美學被認為是當時唯一標準的美學。在此條件下, 發展出兩個分支:心理美學和美學。美學(感性)的認知在很長的時間被認為是理性認知的對立面。 這個觀點被現代的新觀點所取代, 即這個對立面是不存在的, 理性的認知是必然通過感性的認識過程而被認識的。尖銳的邏輯學也能同時成為很高的審美價值。
經濟:是對物品的生產、流通、交換和消費等諸活動的總稱。
現代經濟伴隨著貨幣。當中被生產、流通、交換的物品被稱為商品,其中既包括蘋果和衣服等的物品,也包括法律諮詢、郵政遞送等的服務,還有證券等的權利,以及信息。
........................................................................................
目次
第一章:美學的經濟
第二章:新消費社會
第三章:創新方法論
第四章:全球化衝擊
第五章:人文的思索
美學的經濟-探索台灣新興的「消費社會」
台灣各大科技公司,近年紛紛投資設立工業設計中心;市場裡,各種不同生活美學的商品蜂擁出現;新落成的百貨公司和Shopping Mall,一間比一間更大,也更時髦;愈來愈多台灣人因自己「無法審美」而焦慮......,種種的跡象都顯示:台灣不論由生產端到消費端,都進入了一個美學經濟體的新社會。
相信你已經感覺得到,「美感」(sense of beauty)這兩個字,已經成為工作場所裡的最新流行詞彙。
蘋果電腦的iPod熱賣、新力的產品有著一群鐵齒的顧客、運動鞋品New Balance二○○五年推出了新款復古慢跑鞋,一雙叫價兩百美金。這些都是台灣ODM廠家的主力產品,台灣還要持續接單,就必須弄懂產品吸引消費者的「美學要素」在那裡,才能定出零組件生產規格,以及後續的標準製造工序。
學美的社會
一個社會愛美或不愛美,跟GDP有關係嗎?當然有!
東京的書店裡,光是針對十五到五十歲的女性「選衣服」的雜誌,就超過四十種(那就更別提另外三十多種讓男人買「行頭」的雜誌了),正因為日本人愛美,養活了印尼上千萬人口;就因為日本人愛美,所以日本的某些工業主宰著世界消費市場。以影像工業來說,日本人對視覺的纖細苛求,使得他們的電視、攝錄影機、數位相機、印刷機都執世界牛耳,為日本賺進大批外匯。在東京六本木深夜書店「洋書abc」買時尚雜誌的年輕人,不少都是Sony、Canon、 Panasonic熬夜加班發想創意的工業設計師。
印尼人伐木、日本人買雜誌、歐洲人用SONY攝影機,全球好大一部分的GDP,就在格林威治時鐘的各個時區裡,同時翻上兩番。
對日本人來說,「美學」意味著一種「物件和意義」的合諧關係,日本人穿衣服、買東西、設計產品、談吐舉止,所有的行為和消費,都對應著他們認為的「合宜價值」。舉例而言:日本的懷石料理僅供小口品嚐,因為它要求味覺只有在專一的、深情的咀嚼中,才能感受廚師料理食材上百道程序所呈現的無盡真理,這是一種對「達人」的回報。
或許可以這樣說:台灣經濟的命運,依靠著接下來社會大多數人對日常生活方式的決擇-好好品嚐一餐懷石料理,可比囫圇吞碗陽春麵,更有益於你和千萬人的未來人生哪......。
【註:國內生產總值(英語:Gross Domestic Product,英語簡稱GDP;亦稱國內生產毛額、本地生產總值),是一個領土面積內的經濟情況的度量。】
設計力,就是國力!
全世界的經濟強國,都擁有自主的工業設計能力,國民所得二萬美元以上的富裕社會,沒有一個不是創意產業的社會。當台灣要轉型、躍昇、起飛,現在正是我們投資「設計能力」的時刻......。
二十一世紀,設計能力主導國力的強度,更是有增無減。在波特進行十國研究的八十年代,眾多國家的核心產業因為「運送成本」、「資訊成本」和「勞動成本」的僵固化,還能長期享有不可取代的競爭優勢,譬如日本的電視機工業、歐陸的高級汽車工業,或者南韓的成衣工業,都是當年不可一世的昨日黃花。然而當數位科技將全球的零組件供應鍊透明串聯、中國大陸和東歐近八億的低成本營動力投入全球人力市場後,產業、全業和國家的核心競爭力也被迫開始進行重組,企業將「設計」和「製造」進行全球地理的再分工,蔚為波瀾。而國際間「國力」的判斷標準,也不再是「產品出口能力」而是「設計出口能力」。
你說-在當今世界上,還有哪一個人比他更能席捲消費市場,讓我們得以確定汽車、以及單眼相機當今的流線長相?
如果我們說:十九世紀是工業的年代,二十世紀是設計的年代,那麼二十一世紀就更是「設計爭勝」的年代,由電影<教父>的工業發芽場景,到三星發動設計的全球戰爭,由北歐設計立國到喬治亞羅輝灑的創意經濟疆界,種種世界經濟軌跡指出:台灣已經到了該抉擇自己下一步命運的時侯了。
這真是嚴肅的使命,因為「設計,真的即國力!」
創新方法論-幸福感企業
很多人都談「創新」,但,具體做法是如何呢?由不景氣中的成功企業來分析,創新其實說難不難,說簡單又極度不簡單。創新,其實就是創造顧客最新鮮的幸福感......。
什麼是「幸福感」企業?
近年在數位相機市場竄起、曾於全球影印機市超越發明者全錄的日本佳能,即為「更快+更便宜+更好+消費驚喜」的贏家之一。
用盡心思,創造客戶幸福感
幽默是幸福的泉源
比顧客的需要,早一步
比「兵法」,不如比「心法」
最優先的任務,還是先讓一群「歡喜心,甘願做」的員工,現身在你的公司裡吧...。
...................................................................................
‧生活中的體驗,深刻的三件事‧
日本新體驗
就拿今年寒假,第一次出國的經驗來說吧。我去-日本(也遇到了一個日本通導遊,把日本介紹的很透徹,因為,她本來是個日本留學生,接著當翻譯,再來就考上導遊。)
日本人:冬天的日本是乾冷,但,走在街上的日本女生,幾乎看不見她們穿長褲,包的很緊的樣子。大部分的男女,各個都非常有型,很在乎自己出門的打扮。每個人都很有禮貌,也很守規矩。(每個人都很在乎「美」這件事)
日本高速公路:1.是做彎的 2.機車可以騎(但,需要裝備齊全) 3.有家的地方都設有防止電磁波牆。
1.如果台灣能把道路做得跟日本一樣平順的話,我想,機車的肇事路也就不會那麼高了。
2.日本人做得機車是外銷,國人很少使用,因為他們覺得,機車是肉包鐵。所以,鼓勵國人開車,或是走路、騎腳踏車到地鐵站坐地鐵。他們的地鐵真的很方便。(如果台灣能這樣,就不會常常看見社會新聞-機車騎士被汽車撞倒在地上被拖行了。)
日本的樂園(迪士尼、kitty)的工作人員,每個人都很有服務熱誠,感覺在那裡上班,怎麼樣都不會累。而且,每到一個站,那裡的工作人員都有專屬的服裝,加上,幸福洋溢的笑容。當機器要開動的前幾秒,工作人員就會很開心的(感覺出自真心,不做作)跟你說「掰掰,玩的愉快」。整天這樣玩下來,雖然都要排半個小時以上的隊伍,但,還飯店的時候,心情還是覺得很愉快!還有、還有,他們的每一個遊樂器材,都像是新的一樣,保養的很好、很完整,一點也感覺不出來有灰塵,或是有皮脫落,有機器在裡面,感覺就像真的動物,真的人物打扮的。不像台灣的遊樂園老闆,到日本去學別人的東西,又不好好學習,做出來的東西又都看得出來不精緻。(幸福感企業)
10元商店v.s彩遊館(大創百貨)
近一年來,十元商店紛紛在我們的生活周遭崛起。十元商店雖然東西都是十分便宜,由於利潤低,東西多,店面也都沒有裝潢,隨便一個店面就可以賣東西,有的店在馬路邊,東西上也怖滿了灰塵。不禁要想,台灣的設計力到那裡去了呢?為什麼,日本的彩遊館(大創百貨)還是感覺較有設計感呢?
彩遊館的東西,都以每樣39元或49元的價位,也不會很貴,但,都會令人想多待在裡面一會兒。因為每個東西都是那麼可愛、那麼有設計感、那麼的色彩繽紛。有的更是made in japan。
台灣的設計人才,真的要好好站出來,替台灣做一點貢獻,增強我們的國力吧!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